三天使用心得:當 ChatGPT 遇上 Plexperity AI,我發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艾文2025-11-12AI 與 SEO 最近因為 PayPal 的一年免費活動,我開始試用 Plexperity AI。老實說,身為一個 ChatGPT 的重度使用者,我原本並沒有太高期待。過去覺得 ChatGPT 的體驗已經足夠順暢、回答完整,也沒有想花更多預算去嘗試其他平台。但這三天的體驗,讓我徹底改觀。第一印象:理性、紮實、資料導向Plexperity 的思考邏輯和 ChatGPT 很不一樣。它不太會「即興發揮」,而是根據大量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、分析,提供的內容會附帶明確依據與參考脈絡。我測試了幾個主題:從軟體技術、未來趨勢到日常生活的比較題(例如「哪一家的維他命配方更適合長期使用」),Plexperity 的回答都讓我有一種「被專業顧問服務」的感覺。這不是情感上的「信任感」,而是資訊結構與邏輯讓人覺得它的結論更客觀。ChatGPT 的位置:創意型智者相比之下,ChatGPT 像是一個充滿創意的智者。它能夠發想、延伸、對話思考,有時甚至能激發我新的靈感。但它也有個老問題——太會想。當我想要具體、可驗證的資料時,它偶爾會「自信地胡說八道」。所以我現在的感覺是:Plexperity 像一個認真的產品經理(PM),會幫你查資料、整理重點、準備簡報。ChatGPT 像一位思考縝密又略帶藝術氣質的智者,適合發想、創意、策略構思。三天的觀察:重新定義「AI 的角色」這三天,我開始思考一件事——AI 不再是「誰比較厲害」的競爭,而是「誰更適合哪個角色」。有時我需要冷靜、有證據的回答,Plexperity 給我信任。有時我需要開放、靈感式的對話,ChatGPT 給我啟發。我開始意識到,也許我們並不需要選邊站,而是學會用對 AI,在不同任務裡找到最有效的合作方式。這篇是我使用 Plexperity 三天後的小記錄,未來我會持續觀察它在內容整理、趨勢洞察上的表現,也許下次再來寫一篇更深入的比較。 電子報表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?訂閱電子報,第一時間收到最新內容,讓靈感與資訊持續更新不間斷。我要訂閱電子報 上一 文章 馬斯克大預言:AI 即將終結手機時代,掌控人類數位生活